「元宇宙」的想像空間

「元宇宙」的想像空間

一、「元宇宙」的群聚效應

2020年初以來,新冠疫情持續蔓延擴散,全球經濟陷入大蕭條以來最嚴重衰退,金融業亦突顯罕見的震動,導致國際經濟整體格局和發展方向,備受影響和衝擊;而在新冠疫情的層層隔離下,人們上網時間大幅增長,社會的「宅經濟」文化迅速蓬勃發展,線上溝通已經成為生活、工作必須的新常態。

同時,線上、線下的頻繁相互溝通,推動現實生活大規模向網上虛擬世界遷徙;而2021年全球大熱的「元宇宙」(Metaverse),呈現超想像的爆發力,其背後相關「元宇宙」的「群聚效應」(Critical Mass)要素,被稱為互聯網的未來,而2021年又被稱為「元宇宙」元年。

二、「元宇宙」是什麼

「元宇宙」早在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中提出,是指由現實與虛擬混合而成的數字世界,允許人們透過虛擬環境在不同設備間移動及溝通。雖然,目前「元宇宙」的定義有不同演繹,但普遍的共識認為:「元宇宙」是使用者可以運用科技設備而進入虛擬世界,在當中使用者將化身為虛擬替身(Avatar),與現實世界進行互動、體驗和探索。

202110月,創辦17年的Facebook宣布改名為「Meta」,將「元宇宙」納入未來企業願景,以「元宇宙」優先、不再以Facebook優先的策略,集中全力發展「元宇宙」。「元宇宙」一詞瞬間躍升為全球的關鍵字。目前愈來愈多科技巨企如Facebook、微軟、IBM、亞馬遜及個別金融機構,都開始加入「元宇宙」領域。

隨着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硬體發展漸漸成熟、上網速度加快、電腦運算能力大幅提升,加上科技大廠的背書,「元宇宙」的虛擬世界變得真實起來。具備「元宇宙」題材的不單是VRAR硬體產業,還包括人工智慧、晶片代工、社群平台、遊戲及金融都將扮演關鍵角色。

三、新時代轉型探索

目前,「元宇宙」的發展仍處在前期階段,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以數字虛擬及優化服務、優化流程為主;同時,在「元宇宙」的虛擬世界中,衍生了大量的金融服務,包括交易、借貸和保險業務等等,預期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將成為支持的基礎;金融業能夠掌握去中心化金融的潛力,超前部署及加以研究運用,將會進一步加速金融業的創新,提升金融市場和服務的效率。

VR助了解賬戶活動交易紀錄

現階段,一些國際化銀行在「元宇宙」領域已早着先機部署業務,如法國巴黎銀行VR Banking Apps,客戶可在VR環境中虛擬了解賬戶活動和交易紀錄;美國GTE Financial推出GTE 3D,客戶可通過電腦或者電訊設備,進入銀行構建的虛擬世界,了解抵押貸款、投資理財與保險業務等金融訊息和服務。而銀行業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將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

以往,傳統銀行業經營特徵是自我為主、自成體系、與客戶缺乏深耕、與同業缺乏合作、服務創新都是自比視野之內開展。但隨着訊息革命的發展、移動支付的普及化,銀行的服務形式也將發生重大的變化。因此,如何把握數字化轉型帶來的關鍵機遇,在數字化轉型中重塑,將成為銀行業務面對的重大挑戰。其次,科技訊息管理已經成為了一套從數據獲取客戶、自動化電子認證和客戶身份審查,並通過智能管理,以及手機App操作實現轉變。而且數字化轉型將帶來新的金融服務生態圈,帶動金融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隨着金融服務需求的多樣性而出現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務。

四、「元宇宙」對金融業的新機遇

Strategy Analytics數據分析,預測2025年全球「元宇宙」的經濟價值將達到2800億美元,並會持續複式增長;可預見其將會對金融業產生龐大的業務機遇。目前金融領域以及區塊鏈技術已成形,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非同質代貨幣(Non-Fungible Token , NFT),以及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服務已逐步應用,如最近炙手可熱「元宇宙」炒地皮概念,新世界CEO鄭志剛成為區塊鏈沙盒遊戲(The Sandbox)的地主,豪擲500萬美元購入一幅虛擬地塊。可見,隨着「元宇宙」虛擬經濟的增長,將為金融業提供新的機遇,金融與科技的緊密結合將迎來新一波的增長,其未來發展趨勢拭目以待。

區塊鏈NFT基礎 多元發展

誠然,「元宇宙」在金融領域的發展,是值得期待的,特別在「元宇宙」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其內部將形成的一套金融體系,將以區塊鏈和NFT技術作為基礎,與「元宇宙」產業發展相輔相成,提高服務的效率和質素;為金融行業提供更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和豐富的應用場景;而發展不會改變金融行業的本質。

在「元宇宙」發展的道路中,仍然充滿着較多不確定性因素和複雜法律問題,特別開發「元宇宙」的金融企業,當中涉及法規和系統管理方面的潛在風險,仍然不容忽視;再者,「元宇宙」的發展趨勢,將持續推動傳統金融和科技結合的發展。

 

慈善与家族信托

慈善與家族信託,可以一起安排嗎? 

梁穎雯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員

 

最近,很多人都說我們需要長期做一些青少年的工作,讓他們可以多理解世情,理解自己所做的前因後果,並為自己的成長做出承擔,以及最好的準備和發展。而從信託與傳承的角度來說,我們是不是也有一些事情可以做呢?

 

其實,信託除了用作家族財富傳承以外,也常被用於慈善用途。當然,也可以考慮捐贈予青少年相關的機構(如保良局),以促進他們的德育培訓,多理解良好的道德價值觀。那信託應該用什麼形式分派給慈善機構呢?一般可以考慮以下幾種方法:

 

1. 在傳統的家族信託安排裡,把慈善機構列為信託的受益人之一:除了分派給家人以外,可以定期給慈善機構做捐款。

2. 在做遺產安排的時候,也可以考慮購買人壽保單,並讓慈善機構成為保單的受益人,透過杠杆,把比較大額的理賠金捐予慈善機構。如果不放心一次把大金額的保單理賠金給予慈善機構,還可以考慮成立備用信託,作為保單的受益人,然後在保單理賠後資金放進信託,根據成立人的意願,一步一步分批的把慈善捐款給予一個,甚至多個慈善機構。

3. 某些具規模的家族也會考慮成立家族辦公室,安排家庭的世代傳承規劃。當中,除了給家族後人資產傳承的信託外,也會成立為慈善專用的信託,並成立慈善委員會,決定慈善基金的用途。

 

在家族傳承的過程中,除了金融類資產的傳承、家族的價值觀家庭與家族裡的道德準則和處事方法,皆需要傳承,並可以體現在父母輩與老師的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上。良好的道德價值觀不可能一天建立,必須依靠多方成員的共同努力,人人建設,世代弘揚。祝願需要家族傳承的大家一起努力,弘揚優良中國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傳遞正能量,讓香港成為一個更加美好有承擔有成長的好都市。

 

(文章為筆者個人意見)

675字)

粵港澳大灣區將逐步探索建立自由貿易港

 

來源: 新華網    時間: 2018-06-16  

  在615日《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藍皮書(2017-2018)》和“2017-2018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發佈會上,中山大學副校長(本會主席吳斯維當年大學時期的教授)、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李善民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應逐步探索建立自由貿易港,實現自由貿易區向自由貿易港升級建設。

 

  圖為中山大學副校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李善民接受新華網採訪。新華網發

  廣東自貿區建設成效顯著 發展機遇良好

   作為制度創新高地的廣東自貿區掛牌以來“成績”顯著。“2017-2018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中,深圳前海蛇口片區、廣州南沙片區、珠海橫琴片區均位於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總體排名前列。其中,深圳前海蛇口片區在五大指標體系排名中均位居前三。

  李善民表示,廣東各地政府抓緊自貿區機遇,在投資貿易、金融改革、法制化營商環境、政府職能轉變方面做出積極探索,自貿區建設積極性高漲。其次,廣東各自貿區善於挖掘各自的重點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利用國際化和國家戰略機遇,有效服務於當地自貿區建設。

 

  借創新走廊打造灣區自身特色 

  今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以下簡稱《深改方案》)提出,2020年,把廣東自貿區打造成“兩區一樞紐”——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先行區、高水準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和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

  李善民介紹,縱觀國際上的一些重要灣區,不難發現都有幾個共同點:不僅經濟高度發達,而且環境優越,宜居宜業。但不同灣區又各具特色,比如紐約灣區是全球金融中心,三藩市灣區是全球科技創新高地。“粵港澳大灣區要考慮找到自身特色,打造為世界領先創新科技中心。” 

  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科技產業發展上,李善民也有自己的見解。隨著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等的逐漸成型,創新要素加速流動,輻射帶動區域的創新發展。李善民建議,廣東自貿區應在擴大範圍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大灣區的升級版——自由貿易港群。 

  他建議,粵港澳大灣區應結合自身特色,借鑒三藩市灣區的發展經驗,在創新方面起到帶頭、引領的作用。 

  根據《深改方案》,到2020年,廣東自貿區將率先對標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建立與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貿易中心和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視窗相適應的制度體系。 

  作為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橋樑,“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逐漸成為“一帶一路”的門戶樞紐。“粵港澳大灣區要充分發揮橋樑連接作用,為走出去、引進來提供平臺支援。”李善民說。 

   李善民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景非常可期,未來研究院將在制度創新、指數研究、配合國家重大戰略方面做出積極努力,圍繞國家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戰略方針,探索自由貿易港的建立與發展。

 

  自貿區應從重點領域進行制度創新

  目前,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已形成“1+3+7”的格局,制度創新是自貿試驗區的主要使命。對此,李善民認為,自貿區下一步可以在以下五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是全面落實“負面清單+准入前國民待遇”,建立可預期的政策環境,進一步擴大投資自由化水準;二是加快推動全面統一標準的國際貿易“單一視窗”,依託“一帶一路”倡議,支持發展中歐旅遊班列;三是先行先試全力破除制度障礙,推動金融市場國際化;四是夯實自貿試驗區的基礎性法治保障,提高執法行為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培育國際化的法治環境;五是充分放權,合理賦權,探索自由貿易港標準的集約化管理體制,圍繞社會信用體系打造社會共治化的事中事後監管機制。

  “第三批次自貿試驗區在打通國際物流大通道,政府職能轉變等方面成效顯著,以‘小切口’帶動‘大突破’的改革創新經驗更值得借鑒推廣。”李善民說。

家族財富傳承與家族成員的成長,如何取得平衡?

家族財富傳承與家族成員的成長,如何取得平衡?

 

梁穎雯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員

凱銀信託執行董事兼總經理


又到年末的大節日,大家可能已開始準備給小孩慶祝的禮物,儘管在現今紛擾的亂局中,仍希望為家人帶來一絲驚喜。作為曾經為不同家族安排財富傳承規劃的離岸家族信託從業員,除了實行信託的主要功能如對於財富的投資和長期的分派以外,我們還需要與家族的第二代、以至第三代保持密切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讓他們可以作為信託的受益人,不會把信託的財產當成是提款機或每年都必須有的聖誕禮物,而是好好利用信託裡面的資源,來實現自己的夢想與人生目標。

作為信託的受託人,信託公司擁有重要的責任,就是需要秉承信託成立人的意願,好好分派信託裡面的資產。而信託在家族傳承的過程中,必須理解家族的意願來安排資產分派,受託人還可能需要教育受益人,建立鼓勵機制,培養他們的判斷能力,理解個人需要和發展路向,可以憑著自己的興趣與意願成長,甚至為再下一代好好安排,讓家族可以與時並進,百年長青,枝葉繁盛,盛世永存。

在教育與能力的培養方面,個人認為閱讀能力與邏輯能力,至為重要。分析與邏輯思維的能力,需要長期培養。當中,也需要憑著孩子自己本身的素質來對症下藥,讓孩子以最恰當的方式成長。對於需要啟發創造力的孩子,如果過早給予太多自由,會讓他們容易失去方向,被教育系統與大眾傳媒的文宣影響,失去自主判斷能力。

如果第二代的成長,沒有建立足夠的判斷能力,不辨是非,單憑個人觀感、身邊同學影響、或者片面的資訊來決定個人、以至集體行為,其後果可以是非常嚴重。教育的好與壞,可以影響到未來棟樑和整個國家的成長。同樣道理,香港近來的情況,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而現今教育系統裡面最欠缺的,又是什麼呢?從大局與香港長期發展方向來看,是否需要好好考慮把教育系統革新一下呢

(文章為筆者個人意見)

700字)

一帶一路規劃下香港金融發展機遇

[香港中國金融協會信報專欄] 吳斯維:一帶一路規劃下香港金融發展機遇

2015-12-30 吳斯維 香港中国金融协会

 

作者為大中華金融業人員總會主席、 香港中國金融協會創會理事

 

隨着中國經濟的崛起和騰飛,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不但加速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進,而且亦促使全球經濟、貿易、投資環境醞釀着巨大的變化和調整,同時亞、歐國家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迫切需要進一步刺激區域間的發展和相互間的合作。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大國和主要外滙儲備國,有實力投資海外市場,與需要資金發展的國家共同把握發展機遇。而「一帶一路」和「十三五」規劃兩項重大策略的提出,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給予優惠互補、開放發展的新機遇。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具備相對獨立於內地的金融系統,而且香港具有完善的法律體系運作系統、低稅收競爭元素、多元化資本市場和能夠提供全球化服務的專業機構和團隊等優勢。

 

香港的優勢和作用

 

同時,香港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擔當着內地通往海外門戶角色和國家開放對外金融政策的實施基地,香港與內地的金融合作關係與國家金融開放的步伐有着緊密的聯繫。而且香港在發債、上市、貸款和風投等融資產品方面,具備成本低、效益高的運作優勢,能夠為「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的企業,以及政府集資和融資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

 

「一帶一路」和「十三五」規劃的實施,對資金需求龐大,特別在基礎設施方面;香港將可通過發揮其優勢,配合、支持國家經濟發展,將香港國際融資中心功能、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加強,為香港經濟未來的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回顧過去,香港與內地金融合作與發展有長足的進展,香港是中國內地企業重要的離岸集資中心和境外上市的重要市場。截至2015年10月底,在港上市的中國內地企業(主板及創業板)共有927家,其中包括H股(217隻)、紅籌股(145隻)、內地民營企業股(565隻),總市值156006億元,分別佔香港上市公司1830家的50.65%,市場總值250813億元的62.2%,成交金額(佔整體股份成交金額)的71.8%。自1993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與香港證券暨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簽訂監管合作以來,內地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在香港集資超過4000億美元。

 

另一方面,香港一直是中國內地企業「走出去」的目的地。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字,內地是香港的主要投資來源地;截至2013年底,內地在香港的直接投資存量,以市值計算達4280億美元,佔所有來源地的31.9%。同時,香港亦是在內地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資來源地;截至2014年底,在中國內地獲批准的外資項目中,44.5%與香港有關。來自香港的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為7459美元,佔全國的49.3%。

 

香港擁有以上的優勢,顯示香港有能力把握內地跨境投資的機遇,積極服務於中國企業國際化,同時配合國家「走出去」的政策,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綜合性金融服務的進程中尋求發展,達成雙贏的局面。

 

重要橋樑紐帶

 

一、香港金融機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環境、法律制度,以至營商及理財模式等,都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和相對豐富的經驗。地理上,香港也正處於「一帶一路」的中樞位置,同時具有沿線各國之中相對更為發達的國際金融中心、商貿中心、航運中心以及資訊中心的地位,因此,發揮好香港的獨特作用,連接中國廣大腹地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利於落實中國二十一世紀全球戰略布局。

 

二、香港是亞洲最大的資產管理中心,管理資產超過2萬億美元;同時香港亦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人民幣資金池規模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約佔全球離岸人民幣存款的60%,日均即期外滙交易量約佔離岸人民幣即期外滙交易量的90%左右。而且根據香港現有流動性管理基礎,完善的流動性配套機制,為全球離岸市場開發利率風險對沖、利率互換、浮息產品提供更為穩定的利率基礎。

 

同時,這些資金可以通過銀團貸款、發債、上市及其他資本運作服務等方式,在向「一帶一路」基建項目提供人民幣融資過程中,推動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進行人民幣資金循環和跨境流通。而且香港通過「一帶一路」這一國家戰略,加強與其他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合作,提升人民幣在貿易融資、項目投資、跨境貸款中的使用比例,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並促使香港整個離岸人民幣市場得以擴大、深化和進一步國際化,為香港資本市場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此外,香港作為人民幣國際化與內地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橋頭堡」,在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啟動以來,使香港獨特的「超級聯絡人」作用日顯重要,並深層次地打通內地與香港的資本紐帶。如「滬港通」不但方便內地投資者直接使用人民幣投資香港市場,同時也增加了境外人民幣資金的投資渠道,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並鞏固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為香港「金融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擔當提供了更大空間。香港在投資融資、項目資金管理、資金風險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將派上用場。

 

此外,香港是亞太區重要的銀行和金融中心,擁有眾多國際金融機構、辦事處、基金公司和財富管理公司等等。截至2014年底,全港共有203家認可金融機構和63個代表辦事處。認可機構為國際貿易融資提供的貸款總額和在香港境外使用的其他貸款總額分別為696億美元和2822億美元。 而香港這些機構滙聚了全球的知識和經驗,可以為內地和「一帶一路」沿線企業提供所需的金融訊息、國際聯繫和專業配套服務。

 

四、在資金融通中,「一帶一路」建設將深化金融合作,推進亞洲貨幣穩定體系、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開放和發展,允許符合條件的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和企業可以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和外幣債券等。 此外,內地金融的進一步開放,將同時帶來發展機遇和競爭,因此香港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內地市場,自覺加強競爭條件和保持寛闊的國際視野,充分把握國家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所給予的發展機遇,提高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

 

同時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有必要加強與深圳合作,與深圳共同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資金融通和人民幣的國際化。充分發揮深圳前海蛇口自由貿易區,在人民幣國際化中擔當角色,重點發展跨境金融,推動人民幣的回流機制的形成,建設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香港與深圳的合作,可以在人民幣的離岸業務發展中形成市場互聯、功能互補、要素互通、創新互認的新格局。

 

展望將來,隨着內地進一步加快發展開放步伐,香港作為境內與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樑紐帶,正處於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融入世界的關鍵,其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龐大商機,並在深度、廣度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在新的環境下,充分發揮香港獨特的優勢和不斷加強自身競爭力,主動配合和參與國家戰略,謀求與國家的共同發展,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繼續發揮優勢作用,香港將迎接長期穩定、繁榮發展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