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隨筆】曾志英 - 1月效應 港股由年頭好到尾?
- Tsz Fung, G.A. LEE
- 2019年1月19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5月29日

新年伊始,恭祝大家新年進步,每年投資市場都喜歡討論一大堆「乜乜效應」丶「物物效應」,例如踏入一月我們就說「一月效應」,踏入五月我們話「五窮六絕七翻身」,十二月會説「櫥窗粉飾」或是「聖誕鐘丶買匯豐」,遇到鄭少秋有戲「擔正」就「丁蟹效應」,究竟這些「效應」是否真的「有效」?
自 1950 年以來,每逢標普 500 指數在 1 月的平均漲幅為上漲 1.8%,而其他月份就平均上漲 0.7%,所以有人説一月升就全年都升,並視為「一月效應」,事實上,美國股市1 月漲得最多的原因,在於投資者在年底賣股,以避免稅務損失,然後在 1 月重新買回,帶來的反彈行情。
不過,「一月效應」的股市傳統,在 1976 年被發現後,表現已逐漸減弱。以港股為例,2005年至今13年的恒指數據,總共有7個一月上升,6個一月下跌,但當中僅有六年全年走勢與一月升跌相同,即是「一月效應」的準確度只是一半半。
但這不代表 一月變得不重要,今年的獨特之處,從開年之初就能感覺到,多年以來,投資者首度預測聯儲局有可能在年底前降息,而不是加息。美中兩大經濟體的貿易衝突能否解決,有可能顛覆美國企業投資及全球供應鏈運作,美國政府部分關門,因此,今年一月上述問題如能一一過關,今年全年有可能彼極泰來。
其實除左「一月效應」外,不同地方對於整體股市的走勢都有不同的說法,例如港股有「五窮、六絕、七翻身」、美股亦都有「Sell in May and go away」(於五月沽貨離場)的說法,甚至是香港地道的「丁蟹效應」,究竟「靈唔靈驗」,最終是看當時客觀環境如何,以及投資市道是否已經模頂或見底,就以「丁蟹效應」為例,有人做過硏究,鄭少秋有戲上畫的確股市十居其九下跌,但如果你把握那次跌市入貨,又十居其九最終會贏錢,因為那次跌市已是終極一跌!「丁蟹效應」只是加鹽加醋而已,所以「乜乜效應」許多時都是馬後炮,事後蓋棺定論的說法。
經歷去年的煎熬市況後,投資者信心仍非常脆弱,一推上少少就搶住食糊,此乃典型的「彈散格局」,加上基本因素仍在轉差,持續大反彈的機會不高,因此,未來一年港股仍然以分段操作為主,例如博一至兩星期升市,一月恒指出現的反彈,由低位24896點開始去到26700就止步,也有約1,800點波幅,足夠時間做些短炒措作,除非大市突破28000點,才能視為轉勢訊號。
Commenti